【长岭文史·地名溯源】沿用河北保定府的“新安镇”
清道光年间,新安镇为蒙古族游牧地。蕞初,因其地生有大片杨树,起名叫“乌里苏歹”,意为生长杨树的地方。后来,有部分牧民在绵延不断的沙丘地带定居。称这里为“十五里地岗子”。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北京“四大恒”(商号名)外柜管瑞廷从河北保定府新安镇来此建屯,仍沿用原籍地名新安镇为屯名。新安镇建在辽源州(郑家屯)至新城府(扶余)的官道上,交通便利。商旅行人、来往车辆日益增多。
民国时期,我县此镇设有大小商店数家,市场繁荣,买卖兴隆。有一位蒙古王爷从此路过,打听此屯叫什么名字,人们告诉他叫“新安镇”。他见这个屯集市繁华,人山人海。便说:“真好像集场”。此后,“新集场”这个屯名也传开了。1947年解放,又改回原名新安镇。有一段时间,“新集场”便成了与“新安镇”并存的屯名。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新安镇属农安县,设农新社。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新安镇建起城郭,东西长2180米,南北宽630米,修有四门,土城墙高2米,厚0.5 米。城内修有东大庙(娘娘庙)和西大庙(关帝庙)。西关帝庙即善地庙,该庙四周有土筑围墙,高7尺左右。内建有前后左右各3间大殿,砖瓦结构,脊及四角卷檐翘起,前有雨搭及木质明柱,各殿前有梯式5个台阶。正殿东侧有方8尺龙王庙,前殿为木质对开门,东侧是道士经常通行的角门,角门东有方8尺鬼王庙1个。前殿有泥塑马像和马童,后殿有关羽、周仓、关平、三霄娘娘及千手千眼佛。东西配殿有施不全、胡黄大仙等泥塑像。前后殿均有壁画。该庙为清光绪年间“四大恒”管家管瑞庭所建,毁于1946年后的战乱年代。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置农安县新安镇分防主簿。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农新社改为农家区。翌年,划归长岭县,同时将新安镇分防主簿裁撤。1956年,设新安乡。1958年,成立新安公社。1983年,公社改乡,为新安乡。1984年,乡改镇,改称新安镇。2005年,将二里界乡并入新安镇。
原标题:《【长岭文史·地名溯源】沿用河北保定府的“新安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版权声明:本文由保定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