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碳中和产业之都进发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实现“双碳”目标离不开产业支撑。作为京津冀都市圈中的重要节点城市,保定市站在时代前列,勇挑重担,依托“中国电谷”等原有的产业基础,于去年提出建设碳中和产业之都的目标,旨在主动融入京津冀都市圈,为国家能源安全和能源革命作出贡献,助力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走得更远更好。
早在2006年,保定即提出建设中国电谷,并逐步发展成为集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及输变电于一体的国家级新能源及智能电网装备制造基地。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电谷当前面临着既有产业增速放缓、动力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
恰逢国家着手实施双碳战略,保定市通过产业分析研究,提出要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导入,重塑电谷产业品牌,确立产业引领新格局,加快建设碳中和产业之都,走好京津冀协同发展道路。
紧跟科技前沿,发展新兴能源产业。在保持英利、国能、华翼等光电、风电骨干企业行业领先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引进新兴能源领域的科研新成果新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去年以来,长城汽车大力发展氢能,努力构建国际级“制-储-运-加-应用”一体化供应链生态,加速氢能商业化推广。
提速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加快发展智能电网,为碳中和产业赋能。对标国家省市对高质量发展总体要求,把握数字产业时代脉动,依托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领军企业、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华为华电数字能源实验室等企业机构集聚优势,加快数字赋能,提升中国电谷在数字能源领域影响力;抓住与中电光谷合作契机,做大做强智能终端产业,聚焦集成电路、车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形成数字产业集群和规模优势。推动长城汽车与同光半导体深度合作,打造行业磁场、拉伸产业链条,放大第三代半导体集成电路集聚效应。重点推进中关村数字经济产业园、信通院雄安保定基地等项目建设,搭建数字产业承接平台。高新区争创“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园区”,领跑绿色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保定受益良多。2015年4月28日,在保定市委、市政府和中关村管委会、中关村发展集团共同推动下,京津冀协同创新基地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揭牌投入运营。5年来,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运营团队与保定市建立起顺畅高效的对接机制,按照“引高端、搭平台、建氛围、做示范”的思路,将中关村创新文化和基因植入项目,逐步构筑保定的创新生态体系,在保定形成了类中关村区域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成为碳中和产业之都建设的沃土。
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发挥中关村国内创新中心平台优势,深入推进“产业+区域”双协同计划,聚集一批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科技创新项目落地我市;提速深圳湾创新广场招商引资,引入鲲鹏产业(保定)创新中心、力维智联、云天励飞等优质项目落户,打造数字产业创新策源地。完善创新发现机制。通过举办第五届双创大赛、打造创新超市科技云服务平台、推进“揭榜挂帅”等多种形式和活动,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发现培植创新发展新生代。
创新生态持续改善。作为全国首个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市、河北省唯一一家“科创中国”试点城市,保定充分发挥中科协、中关村、深圳等创新“发动机”引领作用,与69个全国学会、2100余名院士专家建立合作关系。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全市共拥有5家院士工作站,15家博士后工作站,仅高新区就有7个国家级技术中心、1个国家标准创新基地。高端合作深入推进。先后与中科院、清华、北大、中信通等科研院所、高校深度合作;信通院雄安保定分院、华为中软数字经济产业基地、5G融创中心等项目,核心技术位居数字经济产业前沿。
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龙头,而招商引资又是项目建设的龙头。我市深化招商服务改革,以建设碳中和产业之都为目标,助力绿色协同发展。实施研究院+招商。联合专业研究院、智库机构,依托信通院、中电光谷、华电等在业内的核心影响力,结合我市产业规划研究,定向提出招商指导方案,形成产业集聚的路线图、时间表。实施创新载体+招商。充分发挥园区孵化器、众创空间平台优势,进一步明确细分各自功能定位,优化科技服务,增强对中小微科技企业吸引力。实施产业链招商。发挥领军企业优势,通过组织专业论坛等形式,延伸聚合产业链上下游。
招商引资搭建新平台。通过招商运营平台座谈会、项目协作早餐会等形式,联合中电光谷、联东U谷等专业平台,推进多元化招商。投资25亿元的大学科技园科创分园、投资8亿元的中关村数字产业园等重点项目陆续开工,即将成为新的招商热点平台。
再造营商环境。以高新区为龙头,全面实现数字政务。坚持先行先试,保持蕞优行政审批效能,积极开展政务服务数字化、智慧化工程,以“冀时办”APP为依托,政务事项网上可办率实现100%。引领“无感审批”,拓展梳理事项清单、规范流程、细化方案,加快全市“无感审批”推广;全面开展区域评估,建立“标准地”管理制度,建立项目准入负面清单,实施政府“代办机制”,实现项目拿地即开工。完善政企沟通平台。通过冷餐会、早餐会等形式,搭建政企沟通新载体,提升企业融入度、活跃度,加速创新资源要素流通。构建国际化营商环境,充分发挥企业、中介机构、智库机构的平台纽带作用,对标深圳、北京、雄安营商环境建设,完善公平、法治、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走好高质量绿色协同发展之路。
版权声明:本文由保定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