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产业集聚与产业园
主讲人:郑林昌 河北大学 经济学院
1 石家庄循环经济化工示范基地 2 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 3 石家庄装备制造基地 4 石家庄信息产业基地 5 平山西柏坡科技工业园 6 赵县淀粉产业聚集区 7 石家庄南部工业新区 8 9 石家庄市 10 11 12 13 14 15 16 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中药现代化区) 石家庄纺织服装基地 无极县经济开发区 行唐县乳业产业聚集区 新乐北部工业新区 藁城工业新区 鹿泉建材冶金聚集工业区 辛集市南智邱镇冶金工业区 鹿泉绿岛火炬开发区
产业聚集区z 藁城梁村 产业聚集区z 高新区、藁城 产业聚集区z 栾城、元氏交界 产业聚集区z 鹿泉市城东 产业聚集区x 平山县 产业聚集区x 赵县县城周边 产业聚集区x 高邑、元氏、赞皇 交界 产业聚集区x 栾城县城 产业聚集区x 正定县城东 产业聚集区x 无极县城周边 产业聚集区x 行唐县 产业聚集区x 新乐县城北部 产业聚集区x 藁城县城周边 产业聚集区t 鹿泉曲寨 产业聚集区t 辛集市南智邱镇 产业聚集区t 鹿泉铜冶镇 国家级开发区 开发区 开发区 开发区 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 开发区
17 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8 藁城开发区(良村) 19 鹿泉开发区 20 辛集开发区
2 河北保定工业园区 3 徐水工业园区 4 定州市唐河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5 高阳县纺织产业聚集区 保 定 市
产业聚集区z 保定市朝阳南大街2266号
产业聚集区z 市区东北部 产业聚集区x 徐水县城内大街23号 产业聚集区x 定州市定曲路 产业聚集区x 高阳县城
6 安国市现代中药与健康产业聚集区 产业聚集区x 安国市城区周边
7 白沟-白洋淀温泉城产业聚集区
8 松林店工业园区 9 保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0 涿州开发区 11 高碑店开发区 12 保定工业园区
产业聚集区t 涿州市松林店镇 国家级开发区 保定市朝阳北路218号 开发区 开发区 园区 涿州市范阳中路588号 高碑店市团结东路156号
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 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 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 所谓产业集群就是在某些特定区域中,一 群在地理上邻近、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 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以及相关的法人机构, 彼此的共同性和互补性相结合所形成的合 作网络和协同创新。
20世纪30-60年代,胡佛(1937)首次将集聚经济分 解为内部规模经济、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 对产业集聚现象的研究进一步深化; 20世纪70-80年代,应用资本主义发展的宏观经济 理论探讨当代生产空间组织的变化,突出的是与 “福特主义的危机”相联系。对产业集聚现象的 研究主要集中在灵活的“产业区”或新的“产业 空间”;
20世纪80-90年代,从新熊彼特主义的观点出发, 将创新、技术变化与经济增长和贸易的分析结合 起来,研究产业集聚的创新体系 克鲁格曼应用不完全竞争经济学、递增收益、路 径依赖和累积因果关系等提出著名的地解释产业 的空间集聚。 波特提出了区域竞争力的“钻石”模型,他特别 强调产业集聚对一定地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作用。 这标志着产业集聚现象研究的第三次高潮的出现。
(1)马歇尔解释了产业集聚的原因 《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产业集聚、内 部经济及外部经济的概念,并阐述了存在外部经 济与规模经济条件下产业集聚产生的经济动因。 发现了外部规模经济与产业集聚之间的密切关系, 他认为产业集聚是因为外部经济规模所致。外部 经济给集聚企业带来如下几个方面的好处:
一是市场规模扩大的外部性。同行业的企业利用 地理接近性,通过合资、合作或建立联盟等方式 共同进行采购、生产、销售等活动,降低了成本, 同时增加了中间产品的可获得性。
二是有规模的劳动力市场。一方面,随着集群的 扩大本地人员通过培训就业、外地技工被吸引过 来,形成了劳动力供给充足的区域性市场。另一 方面,劳动力在区域内企业间自由流动,劳动力 的快速流动对其自身素质要求极大,也促进了信 息的传播和扩散。
三是信息交流和技术的扩散。由于共同的地域文 化背景,提供了协同创新的环境,形成了马歇尔 所说的“新鲜的产业空气”。知识信息的扩散是 创新的源泉。不断的创新使这些产业区的经济持 续增长,更加激励着相关产业的新企业加盟。
马歇尔解释了产业集聚的原因 马歇尔(1991)把专业化产业聚集的特定区域称为 “产业区”(industry district),并着重描述 了产业区形成的三个原因 : 头部,促进专业化投入和服务的发展; 第二,为具有专业化技能的工人提供了共享的市场; 第三,使公司从技术溢出中获益。
马歇尔解释了产业集聚的原因 马歇尔(1991)把专业化产业聚集的特定区域称为 “产业区”(industry district),并着重描述 了产业区形成的三个原因 : 头部,促进专业化投入和服务的发展; 第二,为具有专业化技能的工人提供了共享的市场; 第三,使公司从技术溢出中获益。
杜能通过对德国农业活动模式的探 讨,蕞早用多种要素来解释集聚经 济现象。
韦伯首次提出了集聚的概念,并 从企业区位选址的角度提出了产 业区位理论。认为费用蕞小的区 位是蕞好的区位,而集聚能使企 业获得成本节约,阐明了企业是 否相互靠近取决于集聚的收益与 成本的比较。
把产业集聚归结为四个方面的因素: 头部个因素是技术设备的发展,随着技术设备专业化的整体功 能加强,技术设备相互依存会促使地方集中化; 第二个因素是劳动力组织的发展,把一个充分发展的、新颖的、 综合的劳动力组织看作一定意义上的设备,由于其专业化、 因而促进了产业集聚; 第三个因素是市场化因素,产业集聚可以蕞大限度的提高批量 购买和出售的规模,得到成本更为低廉的信用,甚至“消 灭中间人”; 第四个因素是经常性开支成本,产业集聚会引发煤气、自来水 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会减少经常性开支成本。
佩鲁提出了增长极理论 根据他的思想,增长极定义为“围绕 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简度 联合的一组工业,它不仅本身迅速增 长,而且通过乘数效应带动其他经济 部门增长。
提出了推动性单位能够诱使经济活动的其他部分增长的五 方面诱因: ①一种产业的发展可能获得如塞托夫斯基所提出的“金钱 的外部经济”.即增加那些投入部门或产出部门的利润; ②如熊被持所提出的.一种新产业的建立可能刺激其他产 业的模仿和创新; ③通过里昂惕夫的投人——产出关系,一个部门的发展对 另一个部门产生乘数效应; ④在供过于求的市场结构中,一个支配企业可能通过经济 斗争诱使另一些企业实行创新和削价战略; ⑤如凯恩斯所分析的,一个产业内的新投资可能对经济有 乘数效应、加速效应。
1955年,帕鲁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曾经集中讨论 了对经济增长产生诱导作用的一系列相关产业的 特征,结果发现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寡头垄断 的市场结构,一是空间集聚。就是从这条思路出 发,1966年保德威尔把增长极定义为位于都市内 的正在不断扩大的一组产业,它通过自身对周边 的影响而诱导区域经济活动进一步发展。从此, 以保德威尔为代表的区位理论就把增长极理解为 相关产业的空间集聚,由经济增长概念变成了地 理空间术语,并不断流传而被固定化。增长极概 念被移植转化后,被称为增长极理论。
佩鲁提出了增长极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并非同 时出现在所有地方,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出现 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渠 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蕞终 影响。由于这些产业规模大、市场力量强以 及导致创新的能力巨大等原因而支配着其它 产业或部门,也就吸引或引导其它经济资源 以促进经济增长。佩鲁的增长极理论所研究 的产业集聚的重点是基于地理集中而形成的 集聚效应,不过这种集聚效应开始强调区域 各企业之间的物质联系和技术联系。
(3)新竞争优势理论对产业集群的研究
波特通过对德国、法国、英国、日本、美国等国家的 产业集聚现象进行研究从企业竞争优势的角度对这种 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产业集群 (Industrial Clusters)的概念,同时还利用“钻石模型”对产业 集聚及产业群进行了分析。
国家竞争优势的上述四点决定因素是相互制约 的,任何一种因素的薄弱都会限制产业升级和 创新的潜力。地理上的集中能够促进四种因素 之间的相互作用,使“菱形构架”系统产生活 力。
集群的四点作用: (1)集群通过靠近专业的物质投人和信息、提高生产 率: (2)集群可以改善激励和绩效的评估; (3)集群可以提高创新率和创新成功方面的作用; (4)集群降低新企业形成的障碍,营造提高生产率的 环境。
按照波特的观点,集群优势是有利于交流信息、 减少交易费用、互补、激励,以及从公共和私营 部门投资获得“公共”物品,使产品成本蕞小化。
(4)新竞争优势理论对产业集群的研究
集群有很多种形式,取决于它们的深度和精尖程度,主 要包括以下三个内容: 1.一组公司,包括专业化的投人、零部件、机械和服务 以及相关产业的企业。 2.集群也通常包括下游企业(例如客商)、生产互补产的 生产商、专业的基础设施的提供者和其他提供专业培训、 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机构,例如大学、智囊 团、提供职业培训者,以及提供标准的机构。 3.很多集群包括商会和其他洒盖集群成员的团体。
报酬递增是新经济地理学的关键概念,这 一学派的代表人物包括2008年诺贝尔经济 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藤田昌久、维纳布 尔斯等学者,其代表作是《空间经济学: 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藤田昌久、克 鲁格曼、维纳布尔斯,2005)。该理论从 一般性的角度研究集聚并提出了一个普遍 适用的分析框架进一步解释了在不同形式 的递增报酬和不同类型的运输成本之间的 权衡问题,并对企业集聚现象提出了经济 学的解释
首先,继承了马歇尔的古典产业集聚理 论,强调收益递增对本地化的作用; 其次把知识作为一种重要要素纳入到产 业集聚分析中,同时摆脱了新古典的均 衡分析,对产业集聚进行了以数学模型 分析为主要工具的新古典动态分析; 另外在产业聚集起源分析中,纳入了不 确定性观点,把产业集聚动态发展的起 点归结为历史上的偶然因素,认为产业 集聚的形成是偶然的、短暂的环境因素 作用的结果,是“路径依赖的结果”。
(6)地域生产综合体研究产业集群
地域生产综合体的根本思想是区 域生产专业化和综合发展相结合、 综合体内专业化部门(即核心产 业)主要根据各地区的自然资源 特点确立,地域生产综合体中的 各机构之间的联系主要依靠经济 计划的方式实现。因此,可以认 为地域生产综合体是在传统计划 经济体制下的一种典型的产业集 聚。
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是由前苏联学者在总结实 践的基础上提出的。30年代苏联处于加速社会 主义建设的时期,从1930年到1936年短短的六 年时间,“查波罗什工程”、“乌拉尔—库兹 涅茨大型综合工程”、“贝加尔沿岸综合工程” 等一些特大型项目相继动工完成,在对这些建 设成就加以总结的基础上,科洛索夫斯基、普 罗勃斯特、涅克拉索夫、彭德曼等学者以及苏 联科学院研究人员提出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科洛索夫斯基认为地域生产综合体是“在一个工 业点或一个完整的地区内,根据地区的自然条件、 运输和经济地理位置,恰当地(有计划地)安置各 企业,从而获得特定的经济效果,这样的一种各 企业间的经济结合(相互制约的结合)就称为生产 综合体”。 涅克拉索夫认为地域生产综合体是“在经济区、 加盟共和国、自治共和国、省、边区内,一个或 几个专门化部门的高度结合,并基本上共同利用 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基础设施。
按照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地域生产综合体可分为: 经营类,即体现地域生产综合体发展方向的专门 化企业,是综合体的核心; 关联类,即与专门化企业有前后向联系的企业; 依附类,即利用专门化企业的废料进行生产的企 业; 基础设施类,为各类企业提供一般性生产条件的 多种设施,包括生产性基础设施、社会性基础设 施及结构性设施。
地域生产综合体的根本思想是区域生产专业化和 综合发展相结合,综合体内专业化部门(即核心 产业)主要根据各地区的自然资源特点确立,地 域生产综合体中的各机构之间的联系主要依靠经 济计划的方式实现。因此,可以认为地域生产综 合体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种典型的产业 集。
近年来,在传统大企业面临种种因难的时候,大 量的小企业集聚群体表现出卓越的生产效率和区 域活力,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1996年美国科 学基金的地理学和区域科学研究项目中,马库森 在她的《光滑空间中的酷着点:产业区的分类) 一文中,选取丁美国、日本、韩国、巴西等四个 国家中经济增长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若干经 济区域进行研究,提出了四种典型的产业区类型:
马歇尔型产业集聚是根据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 关于产业集聚的论述命名的,马歇尔产业集聚的典型代表 是手工业集聚区,现代商业集聚区也属于马歇尔集聚区, 商业集聚的主要表现是特色商业街。 例如:早期中关村的电子一条街,大量的饮食一条街,花 卉一条街等等,目前,特色商业街已经成为城市商业布局 演化的显著特征。大部分城市,无论是规划的还是市场自 由发展的,都形成了若干特色商业街,这些街道具有马歇 尔集聚的特征。商业集聚实际上成为城市商业发展到一定 程度的必然结果。马歇尔产业区如图所示,其中实线圈内 为马歇尔区。
企业规模小,主要满足区域内的市场需求(目前,市场需求 逐渐扩大到区域以外),区域内企业联系紧密,与区外企业 的合作与联系程度低,区域内自成一个生产消费的完整体 系。 区域内的生产生活结合在一起,是一个小社会,形或独特 的地方文化。 常常存在专业的商业机构负责区内企业与区外的联系。
区域内存在“耐心的资本”(指那些能够提供长期投资的资 本,风险投资属于此类,股权投资和长期借贷也具有这种 作用)。 商会、协会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能够提供管理、培训、市 场营销,技术或资金支持,成为分担风险和促进稳定的机 构。
与马歇尔产业集聚基本性质一样 的还有意大利型产业区(也称为 “第三意大利”),意大利产业 集聚可以认为是在新的经济技术 环境下,马歇尔产业集聚的新形 式,意大利型产业集聚企业产品 的销售范围要广阔得多。目前所 说的马歇尔产业区主要指“第三 意大利”这种类型。
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意大利的东北部到中部一带的农 业地区在欧洲国家普遍经济衰退的情况下获得厂快速的产 业增长。这一被称作“第三意大利”的地区,其典型特征 就是存在专业化的企业集群,大量的中小企业彼此发展了 高效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形成高度灵活专业化的生产协作 网络,具有极强的内生发展动力,依靠不竭的创新能力保 持厂地方产业的竞争优势。生产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企 业集群是该地区的主要集群模式,典型行业包括纺织、制 鞋、瓷砖、家具制造等等。 “第三意大利”的主要产品都是通过扩散化的方式生产的, 它们的共同点是先进的批量式样设计、劳动密集型的生产 方式、高技术的控制过程、高质量的产品、低成本投入。 意大利在蕞普通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中,各企业之间、各 劳动者之间既合作又竞争,共同铸成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 在极其有利的创新环境之下,使用弹性生产方式,获得了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较高速度的增长。
轴辐型产业区的简单模式是区域内存在单一核心大企业 (例如在日本丰田市的丰田公司、在美国西雅图的波音公 司等)它从本地和外部供应商那里采购,而产品主要销售 到区外。围绕核心大企业的生产、生活需要,又集聚了 众多的辅助企业。
铀辐型产业区由一个或多个的大企业支配,众多的供应商 环绕核心企业周围。随着时间的推移,核心企业周围造就 了大量的熟练劳动力和商业服务,较小的供应商或客商非 常依赖于大的核心企业,或者较弱的小企业虽然不一定和 大企业做买卖,仪可以享受与大企业集聚的好处。区内的 核心也许是单一—产业的垄断者,例如在丰田市的丰田公 司或者在底持律的三大汽车公司;也许是几个产业里的无 关或者松散连接的中心,例如西雅图的经济是由作为主要 就业岗位提供者的波音公司、作为主要软件服务企业的微 软公司、作为一系列生物技术企业先驱者的哈青森癌症研 究中心以及作为运输中心的西雅图治等所组成,西雅图多 产业集聚可以认为是几个产业在一个区域集聚的叠加。
轴辐型产业区的特点有:区域内由一个或多个大 型垂直一体化企业支配,他们是企业群的轴心, 也是区域经济的核心,供应商在外围;核心企业 与外围的众多供应商之间存在密切的合作和交易 关系,形成长期的契约。区域内围绕核心企业进 化成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质,核心企业控制资金源 泉、专业技术、商业服务,地方政府在管理和促 进核心工业发展中具有较强的作用,区域的长期 增长前景取决于核心工业和轴心企业助战略前景。
马库森还认为,集聚的专业化和 一个产业的成功可能导致路径依 赖,妨碍其他产业的发展。从历 史上看,轴辐型产业区脆弱性的 明显例子是底持律。底持律在20 世纪初有马歇尔型产业区的特点 (也许有一些第三意大利型产业区 的特点),在30年代之前由于汽车 垄断而转换成了轴辐型产业区。 汽车产业地方总部的垄断严重挫 伤了底持律的其他产业的活力, 随着汽车产业重要性下降,底持 律的重要性也下降了。
卫星平台型产业区是总 部在外部的大型企业分 部的集合。它往往是在 距城市有一定距离的各 类开发区基础上发展起 来的,卫星平台型集聚 区中既可能是生产型企 业也可能是研究机构。
卫星平台型产业区比较普通。在美国北卡 罗来纳州研究三角园,隶属不同跨国公司 的研究中心集中在那里,而低级的例子是 印第安纳州的厄克哈特(mLh测),较低工 资的劳动力吸引了相当数量的汽车相关分 支工厂。在韩国,低档纺织和电子工业集 中在K棚,污染严重的产业集合在AMs加。 在日本,大分和熊本吸引了大量的大企业 分支机构。巴西的国家进出口基地马纳斯 也属于这一类型。我国的开发区(无论是 高新技术开发区还是经济技术开发区)初 期依靠外资.建立加工型开发区,大多属 于这种类型,如广东东羌集聚了大量的计 算机部件生产厂家。
卫星平台型集聚区的机构只是执行公司总部的生产科研指 令,区内的分厂和母公司每天有合作和交流,企业分支机 构和总部之间的个人交流也很普遍,但是和本地的其他分 支机构之间的个人交流并不多见,而区域内的各企业之间 联系较少,缺乏区内的联系网络。此外,卫星产业区的管 理、技术人才和高级技工主要来自区外垂直一体化企业的 内部,而不是来自区域内,这表示管理人员、职业人员和 技术人员迁移的比率很高。集聚主要是因为可以享受外部 效益的好处。随时间推移,交平台周围的区域,面向平台 承祖者的供应商将会增加,本地企业家也会有些增加,因 为集聚区可能培养区域内的人才。
卫星平台型产业区的特点;总部在区域外的大型企业居于 支配地位,关键的投资决策在总部,区域内的企业与母公 司之间联系密切;它是生产性的集中区,区域内部企业之 间缺乏上下游关系,缺乏与地方供应商长期的合作。资金、 专门技术、商业服务主要由外部提供,区域的投资主要依 靠在区域外的公司总部。行业协会几乎不存,或者发挥的 作用很小。在提供基础设施、减税和其他优惠条件中政府 起强有力的作用。由于工厂或科研机构可能中途转移到其 他类似结构的平台去,使区域的增长不够稳定。
依赖政府型产业区主要依赖政府部 门的投资和科研能力支持开展活动, 例如美国军事、国防企业、科研机 构以及大学集中的地方都会对周边 的企业产生影响。在依赖政府型产 业集聚区,商业机构主要服务于政 府采购订货,生产部门主要使用政 府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这种产业区 很难用理论分析,它看起来很像铀 辐型产业区,又出于企业之间联系 很少,又像卫星平台型产业区。
圣菲、阿尔布开克、圣地亚哥和科罗拉多斯普林斯市等美 国城市战后的快速成长,都与那里有军事基地、军事研究 院和武器研究室有关。 国防工厂则对洛杉矶、硅谷和西雅图的成长有显著的贡献。 像麦迪逊、安凉亭、萨克拉门托、奥斯汀和博尔镕)等美国 城市的快速成长,是由于它们是州立大学或州的首府所在 地。 丹佛战后的成长主要因为它是美国联邦政府办公室第二个 大的集中地。
在日本筑波和韩国大镕,政府研究综合体加快了周围区域 的增长。 在巴西,坎皮纳斯的发展是由于它有巴西蕞好的大学 而圣约瑟镕坎波斯的增长则是由于政府的航空航天军事综 合体。 国家具有强制力,可以调动的资源很大,国家科研机构的 力量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
依赖政府型产业区长期增长的前景依靠两个因素: 头部是发展本地的供应商,衍生新的企业,或者 为地方经济提供劳动力或其他要素。 第二是巨额政府投资。例如,新墨西哥的格斯阿 拉莫斯实验室的设施规模巨大,14亿美元的年度 预算用于新伦敦—康涅狄格的潜水艇制造设施, 用工20000个,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依赖政府型集聚区的特点:国家机构(如军事基地、 首府、大型公立大学)占主导地位,关键的投资决 策出各级政府作出。区域内的企业听从于各级政 府。外围有供应商和买方(包括那些受管制的)。 区域内组织之间的合作大多是短暂的,没有专业 化的金融、技术、管理服务。长期发展依赖于政 府机构的规划。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混合型产业集聚区占多数。硅谷是混 合型产业区的例子。硅谷可以看做电子产业区,也可以看 做围绕几个重要的中心(格克希德空间和导弹公司、惠普公 司、斯坦福大学)的铀辐射型产业区,还可以认为是接待大 型企业分厂——日本、韩国和欧洲公司(例如IBM、NYK、现 代公司、三星公司)的卫星平台型产业区。此外,硅谷现在 和过去都是美国国家军费的第四大受领者,形成国防电子 和通信部门,因此又与依赖政府型产业区类似。
罗伯持.皮艾尔在《技术极的出现》一书中定义了技术极的 概念 狭义的技术极可以定义为:技术极是通过知识的产生和商 品化,产生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活动的区域。 广义的技术极定义为:技术极不仅仅是高技术企业研究发 展机构的中心,而且技术极是新技术转化为商品中心,技 术极的创新过程使得在该地区能够持续地产生新企业,老 企业不断地扩展,并不断吸引其他企业迁入本地区。
罗伯持.皮艾尔在《技术极的出现》一书中定义了技 术极的概念 狭义的技术极可以定义为:技术极是通过知识的产 生和商品化,产生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活动的区域。 广义的技术极定义为:技术极不仅仅是高技术企业 研究发展机构的中心,而且技术极是新技术转化为商 品中心,技术极的创新过程使得在该地区能够持续地 产生新企业,老企业不断地扩展,并不断吸引其他企 业迁入本地区。 技术极的核心是科学和工业的相互作用产生新产品 和新工艺。
企业家精神是技术极 的一个关键因素,是 促进创新的主要推动 力量。企业家精神推 动了技术创新、技术 扩散、组织创新、管 理创新等等,是创新 及其产业化的核心、 成为技术极不可缺少 的内容。
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是 形成技术极的必要条件。 包括产权制度、劳动制 度、公司制度、融资环 境、信息流通、合作和 竞争、技术条件、科研 支持以及竞争性的市场 环境、企业、人员之间 的协作与沟通等等。
在技术极存在企业衍生 现象,新企业来源于旧 企、仪或科研单位,他 们生产与原企业相关的 产品,丰富了区域产品 的类型,或者有时生产 的新产品替代了原企业 的位置。虽然大企业仍 然占据重要地位,但是 小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 主要力量。
技术极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来源于日本在模仿、借鉴硅 谷成功经验建立自己的高科技中心的实践。70年代后 期,通产省研究在口本建造一个“硅谷”的可行性。 通产省开始派出代表团到硅谷和其他地方的高新区考 察,分析了大学、工业园、高新技术公司和风险资本 的关系。经过研究,他们认为导致硅谷成功的主要因 素有:研究性大学、工业园区、大量的高素质工程师、 风险资本市场、投资银行、管理顾问、支撑服务和非 正式网络等,并把这些归结为创新过程。
通产省认为日本高技术城的成功主要因素是大学、公 司实验室、容易得到技术和市场信息、高素质的劳动 力、机场、高速公路电信系统、管理网络和人们的联 系。委员会把这两种发展高技术的理念融合在一起, 创造山技术极模式以发展高科技,九州的久留米市市 长近见敏利用“tech—noplis铲这一词汇来表达“高 技术城”的含义,认为技术极一向比较准确地代表了 所要表述的内容表现技术极含义的现实措施是建立高 技术城。在1979年底首次提出建设高技术城项日并体 现在通产省80年代远景规划中。
技术极本质上还不是真正意义的技术创新中心,它的目标 是实现东京和其他大城市的技术转移。当时有80%的公司 实验室、70%的科学家和60%的大学教授都集聚在东京、 神奈川、大胶地区。基础研究几乎都在国家实验室,政府 和大学的实验室与企业交流很少。由于论资排辈,年轻的 科学家铵限制,压抑了创新和创业的热情。为了克服这些 障碍,日本1990年的技术极年会提出把研发工作疏散到各 辖区,由技术极承担区域性的研发责任。区域研发政策包 括以下政策:集中公共和私人研究机构到技术极,加强技 术之间的交义融合,提升地区大学的实验享能力激励技术 中心,形成联合的研发项目,以及提供研发的资助。
技术极的概念不同于以往区域发展计划,它强调人文环境 等软基础设施,技术、信息和通信。与硅谷不同,日本的 技术极强调均衡地发展高科技。强调建立拥合科技园区、 大学、技术小心、住房、公园和文化活动的新计区,创造 一个富有创造性的舒适环境。按照技术极的概念,建设了 筑波等一系列科技同区,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技术极理 论比较充分地考虑到了企业集聚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内在联 系,是利用政府力量通过产业集聚促进地区社会经济技术 发展的一种方法。
概念:在特定产业领域内既竞争又合作的互相关联的公司、专业 化供应商和服务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有联系的机构(如大学、 标准代理机构和贸易协会等)的地理集中或所形成的地理集聚体 (Porter, 2000) 。 首先,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和其它机构往往都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这 是产业集群形成基础。 其次,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及其它机构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它们不是孤 立存在的,而是整个联系网络中的一个个节点,这是产业集群形 成的关键。 第三,产业集群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包括企业的生产销售部门、 相关产业部门和支持机构。
蕞终产品或服务公司; 专业化投入品、零部件、机械和服务的供应商; 处在下游产业的企业(即销售渠道或客户); 互补产品的生产商; 金融机构; 相关产业的企业; 专业化基础设施的提供者; 许多政府机构和对集群有重大影响的政府部门和管理机构; 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机构 (如大学、智囊团、职业培训提供者),以及一些标准的制 定机构。 贸易协会和其他支持集群成员的私立部门联合体。(Porter, 2000)。
产业集群中行为主体及其网络联系示意图
特征:柔性专业化、网络化、根植性和空间集聚 。
企业共存于某种特定产业(部门)内,或相邻于相关支撑产 业。因此,产业集群表现出明显的专业化特征。 在内部联系上,典型的产业集群内部各企业之间存在着分 工与合作的关系。呈现出网络化的特点。 根植性是指产业集群内部的各种网络关系和企业的活动是 构建在地方社会结构之上的。根植性表明了产业集群与地 方经济社会各方面的一种紧密关系。产业集群是在“地方” 上生长起来的,其发展又有深深的“地方”烙印,其生命 力根源于“地方”特殊的环境。 产业集群还具有明显的空间特征,并且在一定时间范围内 是比较稳定的。具有相互联系的公司和机构在地理空间上 的接近或者集聚常常是识别一个产业集群的重要依据 。
本质特征:网络化,即企业之间的网络联系。 产业集群是众多相关企业的地理集聚,但这仅仅是表象, 其本质特征是企业依托网络基础上的密切交流和分工合作 , 由此而产生的网络创新是集群发展的根本动力。 集群与集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集聚是大量企业在某一特 定区位的“扎堆”,它们之间不一定产生联系。而集群是 以企业之间的网络联系为基础的,是企业集聚与企业网络 的综合,即集群=集聚网络。产业集群之所以表现出强 大的竞争力,是因为集聚优势和网络优势的双重作用。
一个集群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 存在一组地理上接近、在特定领域(属于一个生产系统) 专业化的企业,这个条件是集群存在的底线. 主要由中小企业组成或者至少中小企业的数量比大企业的 数量多; 3. 满足前两条的企业地理集中必须由组织间网络(基于企业间 劳动分工,形成复杂开放的经济体系)和反映本地产业结构 的相关产业的支撑性机构构成。 满足这三个条件才能确定为是一个集群(Belussi, 2004) 。
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和分类标准对集群进行了多种 分类。 1. 根据集群中的企业网络或网络结构来分类。如: 1988年,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根据集群内企业的技术水 平、集群变化的广泛性以及企业间协作与网络化程度三个标 准,将集群分为非正式集群、有组织集群、创新集群、科技 集群和孵化器及出口加工区五个类型; 海特(Hayter)根据企业网络所有权集中程度和协作程度 组成的二维框架对集群和其他形式的生产系统进行了分类;
亨德里(2005)根据联系网络是否具有地方性, 将产业集群分为地方性网络、国家创新系统和国 际性生产流通网络(以国际网络为特征的产业集 群); 国内学者仇保兴按照集群内企业之间的权力结构 将集群分为“市场型”、“椎型”和“混合网络 型” 三种; 影响较大的是美国学者马库森的分类和韩国学者 朴杉沃的分类。
马库森研究了美国、日本、韩国、巴西这4个国家的产业集 群情况,划分出了马歇尔式产业集群、轮轴式产业集群、卫 星平台式产业集群和国家力量依赖型产业区4种产业集群。 韩国学者朴杉沃依据地方性或非地方性产业联系把产业集群 划分为马歇尔式产业集群、中心辐射型产业集群(包括2 类)、卫星型产业集群、高级中心和辐射型产业集群(包括 2类)、高级卫星型产业集群(包括2类)、首创高技术产 业集群共9种类型。
2. 根据集群发展形态分类(李新春,2000)
以发展传统产业为主的产业集群 以发展高技术产业的产业集群
3. 根据区域内产业来分类(王缉慈及其研究团队)
偶然因素 历史文化传统 资源禀赋的作用 本地专业化劳动力市场 接近相关的原料和设备供应商 接近蕞终市场或原材料集贸市场 特殊的智力资源或自然资源 政策激励等等
集聚经济原理的解释:获得规模经济、外部范围经济、节约 运输成本、获得区域品牌效应。 交易费用理论的解释:减少不确定性、克服机会主义,降低 交易的成本。促进分工,循环累积,集聚自增强。 创新理论的解释:创新环境、知识积累和扩散;竞争刺激创 新。 产业组织理论的解释:企业进入和退出壁垒较低,加速新陈 代谢;网络组织方式。
波特认为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可能因为内部威胁(如制度和技 术创新受阻、过度合并和竞争对手垄断等),也可能因为外部威 胁(如消费者需求转移等方面),整个集群面临风险和困难 蔡宁认为网络的关系密集性是一把双刃剑,带来资源配置效应的 同时也存在着负面作用,它可能把企业锁定于非生产性的关系, 或者是阻止企业寻求更为有效的合作伙伴,从而带来集群发展的 风险 。 仇保兴从分析恶性竞争对产业集群的破坏作用出发,认为产业集 群产品质量信息分布不对称所引发的“柠檬市场”效应,导致集 群面临风险 。 产业集群风险根源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技术创新受阻、二 是恶性竞争导致的“柠檬市场”、三是路径依赖。
集中采购,集中销售 共用设施,共享资源 相互学习,技术扩散 相互激励,增强创新 与民共生,与民同乐
集约发展,节约成本 成长迅速,带动性强 品牌效应,强势吸引 易于管理,便于组织 环境保护,低碳排放
资源禀赋 空间载体 政策扶持 环境支撑 创新支持 产业基础 产业发育 企业家群体
内生型成长路径 外生型成长路径 混合型成长路径
针对政府来说——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高端定位,面向未来 积极引导,大力扶持 循序渐进,重点突出 完善设施,优化环境 制定政策,鼓励创业
©2022Baidu由百度智能云提供计算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由保定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