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京津冀”创新保定正扬帆
十年间,保定高新技术企业由101家增长到131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由1617家增长到11644家,创新平台由87家增长到395家,成为全国地级市中首批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市、全省唯一的“科创中国”试点城市——
“平台在技术研究、应用场景方面提供了丰富资源支持,对于调动人工智■能相关从业人员积极性、推进更多技术和产品在保定落地有积极促进作用。”10月10日,保定国家大学科技园数字经济创新孵化中心入驻企业、河北贯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有感触地说。
自2012年开园运营以来,保定国家大学科技园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及服务机构开展全方位合作,打造包括数字经济创新孵化中心、5G融创中心、生物医药实验室等在内的15个专业类和公共服务类平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45家,获得各类专利1980项。
这是保定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十年,更是我市深入贯彻党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十年。十年间,保定高新技术企业由101家增长到131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由1617家增长到11644家,创新平台由87家增长到395家,全市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强力赋能保定高质量发展。
乘国家战略东风,保定跑出科技创新“加速度”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给保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
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保定成为一片无限可能的新天地。
随着京津冀城市间的交融互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加速推进,为保定创新驱动及产业协同提供了重要支撑。
2015年,北京中关村打破固有合作模式,在京外设立首个创新中心——“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
随着第三代半导体技术、量子成像技术、脑血管手术机器人等高新技术行业企业陆续入驻,该中心承接京津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断提升。到2021年底,入驻企业达到355家,其中京津企业49家,落地转化重点科技成果33项,园区企业共计拥有知识产权数量933件。
十年来,保定积极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市委、市政府出台政策、创优环境,把北京人才、技术、资金优势与保定产业基础、空间布局、资源人文优势紧密结合,蕞大限度引进京津科技成果、高端人才和科研机构,形成“北京研发、保定转化,雄安创新、保定先行”的新格局。
保定高新区,距离雄安新区蕞近的国家级高新区,保定市创新发展的“主战场”。这里拥有全市近四成的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和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
同样乘着国家战略的东风,2015年1月,中国电谷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暨院士工作站在这里成立,中科院半导体所、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同光晶体有限公司四方代表共同签署战略协议,成为保定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发展道路上一个重要里程碑——而今,同光晶体年产10万片直径4-6英寸碳化硅单晶衬底项目,已经在涞源县投产,完成从研发到规模量产的成功跨越。
数据显示,2021年,350多批次央企、京企来保深度对接,京津保合作项目572项、总投资7139亿元。
创新链建在产业链,保定科技创新“弯道超车”
——十年间,保定众创空间由17家增长到127家,技术合同交易额由5.29亿增长到127.5亿元
协同创新一旦打通,科学、技术、人才、创新等优势资源和要素将在京雄保有序流动,保定经济的未来也将重塑。
遵循这一发展思路,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省委十届二次全会精神,建设“创新保定”的发力点愈发精准:瞄准高端装备制造业、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绿色低碳等领域,集聚优势创新资源,实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
去年,保定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重点支持第三代半导体龙头企业,积极布局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链集群”,全市加快出台保定市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快速抢占新赛道、赢得战略主动。
今年8月5日,北大-中创宽禁带半导体联合实验室在保定揭牌,北京大学宽禁带半导体研究团队正式入驻保定,开展第三代半导体功率器件全产业链研发。
1天后,8月6日,以“同‘芯’共赢”为主题的2022白石山第三代半导体峰会在涞源开幕,19个项目现场签约,总投资60亿元,助力保定打造国家级第三代半导体电力电子产业基地。
科技创新领先一步,产业发展领跑一路。十年间,保定众创空间由17家增长到127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由12家增长到54家,技术合同交易额由5.29亿增长到127.5亿元。与此对应,2021年,保定节能环保、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生物医药健康、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29.2%、16.5%、16%、17.6%和33%。
数据的背后,有力说明我市谋划推动“医车电数游”、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都市农业等主导产业全面发力,“7+18+N”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壮大,创新链与产业链正在深度融合。
创新机制优生态,保定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十年间,保定出台了100多项科技政策,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持续保持在全省头部方阵
新常态表面上看是增速的换挡,实质上是增长动力的转换与接续。
多年来,保定深耕机制创新“试验田”,更加注重用市场的逻辑谋划创新,用好战略平台集聚创新。
作为全国首个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市、河北省唯一一家“科创中国”试点城市,保定积极出台《保定市科学家服务管理办法(试行)》,将“院士周末工作坊”“科学家活动月”工作机制化,目前已与69个全国学会、2100余名院士专家建立合作关系,聘任115位院士专家为“保定市特聘专家”。
回看创新驱动发展大会历程,自2018年开始,已连续举办五届。院士专家相聚保定,围绕“新材料、新产业、新动能”“生命健康、生态文明”“协同发展、品质生活”“生命科学助力新发展格局”等主题,为保定科技创新把脉献策。
今年9月14日,科技项目“揭榜挂帅”机制实施一周年之际,我市发布2022年第三批“揭榜挂帅”科技需求榜单,共包括38个科技项目,拟投入2.52亿元——这项在全省率先启动的“十四五”科研项目管理重大改革,进一步打通保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链条。
体制顺、机制活,人才聚、事业兴。
十年来,保定出台了100多项科技政策,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由41.2亿元增长到94.55亿元,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由1.51%到2.54%,连续多年保持在全省头部方阵。以2021年为例,全市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企业同比增长10.53%,享受金额50.03亿元、同比增长82.06%。
如今,面对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保定迅速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以“强基、兴业、善政、惠民”为建设目标,力争5年内将保定打造成全国数字化转型标杆城市。一座产业鲜明的创新之城,正向着高质量发展全速前进。
原标题:《风起“京津冀” 创新保定正扬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版权声明:本文由保定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