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进郎家庄
1955年7月,在文水县西社高小毕业后不到一个月,在家人和我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
张寒公,名张运雪,字寒公,国家级工艺美术师。1976年毕业于河北省工艺美术学校(
在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阳春三月,一年一度为期一周的全国美石展又于3月8日在保定古
我的故乡在河北省阳原县,其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河北省的西北
我的人生旅程是丰富多彩的一生。现分别从“英雄故乡滋润成长”、“入职供销从戎弃
阳春三月,温暖的春意在身边荡漾,曾有一个人恰似春天一般,吹开人们的心扉,吹化人与
在春风送暖、生机盎然、万物复苏的阳春3月,阳和启蛰,品物皆春,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
春风送暖,莺飞草长,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祖国大地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在这春
世上古城不可数,若无老树枉称古。保定名号称槐城,槐树焉能比枣树!君看长城北大街,
阳春三月,春风送暖,万物复苏,河流解冻,冰雪消融,溪水潺潺。树木开始发芽,鸟儿欢
早就听朋友说过郎家庄这个村。它厚重的历史,璀璨的文化,淳朴的民风如磁石般吸引着我,但却一直无暇去一睹它的风采。终于,今天——公元2023年4月21日,我同其他七位朋友* 一起,顶着蒙蒙细雨,8时许驱车离开保定,奔向80多公里开外的郎家庄,参加刚刚成立的《郎家庄之古今》编辑委员会组织的座谈会。9时刚过,便走进了这片久已向往的土地。决计座谈会后,实地参观一下革命遗址,观赏一下这里的名胜,感受一下当地人的情怀,分享这片土地给我的神秘及它特有的魅力。
郎家庄村隶属于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位于县城北30公里、四围群岭连绵的约2公里左右的一条狭长地带中。据县志载,该村始建于东汉,因“村址古代为皇家避暑圣地,曾设侍郎官”而名。多年来,郎家庄一直是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至今依然是乡政府的所在地,因而,冠以“千年古镇”之名,也当是名副其实的吧。
我们刚一下车,早在这里冒雨等候的村党支部书记张世佩、副书记张二辉等村干部和编委会张世杰、张文民、张志远、张献功、张继权、张永泽、张建增等多位朋友立即迎了上来,他们一位位笑容满面,一边伸出热情的双手与我们握手,一边招呼、引领我们走进了摆着苹果、大枣、香蕉等水果的宽敞的会议室。
碑身一侧记载着朗家庄29位英雄的名字
座谈会开始,张世杰先生对村的基本情况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简单介绍后,大家都有秩序且争先恐后的发言,明快地提出出书及书中应写进哪些内容的建议等,大家情绪饱满,会场气氛热烈。我静静地听着,也感受着他们对发掘郎家庄历史文化的迫切心愿及从心里涌动出的澎湃激情。一晃两个多小时过去,要不是主持人再三提出“重复内容的不要说”“有争议的内容下来再讨论”“主要讲重点”的要求,恐怕这个座谈会几天几夜也开不完,12点多散会,而桌上的那些水果却丝毫未动,还在默默地等待着我们去品尝……
中午在郎家庄村一家饭店用餐后,张世杰先生取来一部曲阳县志和村民张继权先生按照姓氏写的家谱放在桌上让我看。我发现,县志上多处记载着从历史走来的郎家庄。远得不说,仅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有1939年3月10日,晋察冀军区“三分区十一大队与一分区二团在郎家庄合编为晋察冀第三分区第二团”;“1940年初,贺龙、关向应率120师部北部(作者注:指县城北)郎家庄,同当地军民共度春节,3个月后开赴抗日前线”等数处的具体阐述。我移目在关于自然景观的文字上,那县志中详细记述的郎家庄与邓家店相连的峰峦奇景状如莲花的莲花山,那条深长、神秘的阁尔沟,真是景中有景、画中有画。其中“滴水空悬”“香岩石钟”,分别列为曲阳“八景奇观”之一,而唐朝诗人贾岛隐居的“贾岛洞”,还有清朝乾隆皇帝到此游览留下的诗句等等也都迷醉了我的心田……但因为时间关系,在朋友的提醒下,我没有继续细品,放下县志,拿起家谱。这个家谱是用四开纸手写的,厚厚的两本,我草草翻阅了一下里面的格式、内容,虽然没有细看,但我却深感它的沉重,它的分量,这里凝聚着作者的汗水,承载着家族的血脉,饱含着众人的希望!我一边说着“不错,不错”一边放下,匆匆离开饭桌,出得门来。
随即,在党支部安排的一位同志的引领下,我们来到了村内西南的一座烈士碑前。烈士碑建在一座浅山的半山坡上,碑周围地面平坦,由大理石铺设,场地比较宽阔。碑文显示:该碑高三米、宽一米三十二公分。碑座用石条奠基,碑身用手工制砖垒砌而成。在碑西南侧不远,曾有17座英烈坟墓。张世杰先生向我介绍:纪念碑蕞早建于1950年,由县、乡政府组织,郎家庄村民积极参加,为纪念当年在郎家庄一带与日寇交战而牺牲的三分区二团二营一连的无名英雄而设立。郎家庄村民敬仰英雄、尊重英雄,更以英雄诞生在这片热土上而自豪,他们在建设中,向政府提出申请并得到批准:同时将郎家庄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牺牲的26名烈士(后又增加了3名,共29名)的名字镌刻在纪念碑上,让他们的精神和其他烈士一样,与天地同在,与日月争辉。纪念碑于1969年翻修,2021年再修。
坚守这座院落的97岁的老人张世珍(左),与保定市老干部局原副局长张世香先生热切交谈
细雨还在轻轻地下着,路上已经有了不少的积水,可我看到,人们的热情依然高涨,饶有兴趣地来到当年贺龙120师师部曾驻扎的遗址。由于岁月的更迭,时代的变迁,这里的房屋已经重建,没有了当年的模样,但是,重建后的地面台阶上采用的那一条条酱红色的石块,似乎印证着贺龙师长及官兵们的足迹和述说着昔日军民共同抗战的故事——“这些石块就是当年老房子拆后用的。”陪同我的原乡长、人大主席张建增先生告诉我说。
我们离开这里,来到了唐子安二团物资供应处旧址。旧址虽然已经历了80多年的风风雨雨,但有两处并不宽敞的房屋依然保留着原来的容貌。我们走进院子,走进屋里,见到了朋友们几次谈起的坚守这座院落的97岁的老人张世珍,他精神矍铄,脸庞略显稍瘦,一双智慧的眼睛放着坚定的光。见我们到来,热情地打着招呼,并与我们同来的家居保定、本村籍的张世香先生紧紧握手,兴奋地交谈起来。
外间屋,很是简陋,也没有什么家什,但在一角处被布单蒙盖着的一张八仙桌却是异常的珍贵。张世杰先生告诉我,这张八仙桌还有一条长凳子是当年供应处用过的,张世珍老人把它们当做宝贝,保管得非常好,不许任何人动它、碰它,而当县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需要的时候,他又毫不犹豫的支持,只是要求:千万千万别损坏,别“伤”着他。我听着张先生的介绍,顿生一种思绪,哦,张世珍老人的举动,不就是郎家庄村不忘本来,处处阐发着对革命历史尊重的浓厚情结,面对未来,对革命精神传承乐于承担,勇于奉献的一个生动的缩影吗?
走出“物资供应处”,来到紧挨着该处的唐子安二团团部遗址,这里的房屋也都进行了翻建,但当年屋子里的那一根“柱脚”、两扇门窗和缴获的日寇的那个水桶依在,与其它几处的遗址、遗物一样,成为抗日烽火中军民共同抗战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的记忆。
缴获日寇的一只铝制水桶,上面还模糊着日本的文字。
雨连绵着,没有停下来的迹象,望望天空,还是乌云笼罩。此时已经是下午三点多,我们决定:就此告一段落,待以后好天再来。
我们进得车里,摇开车窗,向陪同我们参观的雨中的朋友们挥手言别,回过神来,我禁不住发出一阵喟叹:壮哉,郎家庄!美哉,郎家庄!!快哉,郎家庄!!!我——我们还会回来的!
版权声明:本文由保定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