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企业“四连投”!为河北保定发展投下“信任票”
央广网保定6月21日消息 当前,保定正在全力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的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投资热力持续生长,一个个优质项目在保定大地上落地开花,让“新保定”建设迸发出新的活力。
其中,来自北京的一家民营企业——中联农集团,在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投资落地的“中联农国际农产品物流园”新项目正在火热建设中,而这已经是中联农集团落地保定莲池区7年多来的第四次投资。
6月18日,记者来到中联农国际农产品物流园起步区,目前已有部分商户入驻运营。曾经的这里依靠传统养殖产业,多家企业面临生存压力大、连年亏损的困境。如今,在青堡村万头奶牛养殖基地原址转型升级打造的保定中联农国际农产品物流园正加速建设。
中联农国际农产品物流园(央广网记者 王艺霖 摄)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企业有决心落地、有信心扎根莲池的关键因素。谈及此,中联农集团董事长郑得厚介绍,莲池区区长张超每周为在建项目调度两次,给予项目政策、技术上的帮扶,高效率地推进项目建设,让企业吃下了“定心丸”。
在郑得厚的带领下,自2015年以来,围绕城市民生服务业,中联农集团先后投资建设了保定新发地联农批发市场、大慈阁惠民街市、中联农国际农产品物流园等多个项目,为保定农业发展及乡村振兴作出了突出贡献,郑得厚也因此获聘“莲池区招商大使”。
2015年至2017年,中联农集团先后两次投资改造保定城区“菜篮子”工程——原工农路蔬菜水果批发市场果品区和蔬菜区,改造后的市场正式更名为保定联农市场,是农业农村部鲜活农产品定点市场、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保定城区大型综合性农产品批发市场,承担保定80%以上的蔬果供应,是保定人民的“菜篮子”“果盘子”。
2022年7月,中联农集团又通过合作模式,招商引进北京新发地和由11个北京涉农企业创始人组成的“京雄保(北京)农产品发展有限公司”落地保定市莲池区,共同投资10.6亿元。“项目建成后预计日客流量可达3万余人次,年销量900万吨,成交额400亿元,将为青堡村带来巨大的人流、商流、物流,带动莲池区及周边20000余人就业。”郑得厚说。
近年来,莲池区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出“十一条”等系列促进投资举措。“我们的企业在保定莲池区、在河北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郑得厚对未来发展信心满满。
数字化种植 让“菜篮子”拎出科技范
小番茄种植基地,是中联农国际农产品物流园内重点打造的项目。眼下,宽敞的智能温室里绿意盎然,一串串成熟的番茄从藤蔓与枝叶中探出头,色泽鲜亮、圆润饱满,果香沁人心脾,让人垂涎欲滴。随着番茄已经陆续进入成熟期,即将采摘上市,作为河北省重点项目和保定周边蕞大的农业三产融合项目,这里正孕育着新的希望。
小番茄种植基地绿意盎然(央广网记者 王艺霖 摄)
保定是农业大市,区位优势明显,农业资源丰富,是京津雄重要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保定有1000多万人口的内需市场,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有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中联农集团董事长郑得厚说,“我们就是要靠创新要素配置,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高效生态都市农业新路子。”
去年投产的中联农小番茄种植基地,种植面积达4200平方米,使用第五代荷兰智能温室,种苗的生长由数字化系统控制管理。温度、湿度、光照等关键数据,不仅来自优质农户种植经验的“大数据训练”,还有来自中国农业大学资深专家的专业指导。2023年9月,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工作站在中联农全链物流园成立,这是中国农业大学在保定市主城区建设的头部个教授工作站。背靠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和人才资源,这里不断播撒培育高质量发展的“种子”。
在这里,一棵小番茄苗产量40斤,亩产可以达到3万斤,产量相当于普通传统西红柿的5倍,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效能。借助中联农国际农产品物流园的“四区一基地”优势,一棵番茄从温室大棚到销售的距离,能缩短到500米以内。“过去销售端往往距离农户很远,而现在终端就建在种植基地边,改变了以往‘先种再卖’的生产方式。”郑得厚说,“我们的优势不仅在高精尖,更在聚合力,研发、种植、销售等环节,聚集在总占地面积1060亩的产业园区内,可以确保农产品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保持新鲜和品质。”
当前,保定正在全力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的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投资热力持续生长,一个个优质项目在保定大地上落地开花,让“新保定”建设迸发出新的活力。
版权声明:本文由保定厂房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